近日,蘇州工業園區唯亭街道社會工作站的“亭幸福?零距離”——唯亭街道“草鞋?社”首屆微公益服務項目收官。該項目充分發揮“五社聯動”機制,精準對接居民需求,探索多元公益路徑,聯合5家社會組織,成功落地6項公益服務,覆蓋心智障礙兒童成長支持、青少年心理健康、便民服務、全職媽媽賦能、家庭關系調和、親子營養健康等多個領域,構建起一張溫暖而堅實的社區支持網絡。
精準幫扶,點亮希望之光
“向陽花開——唯亭街道心智障礙融合支持項目”聚焦4~12歲心智障礙兒童及其家庭,聯動社區、社工站、學校及家長,構建長效支持機制。項目采用個別化與小組結合的方式,依托專業評估與信任建立,制定有效干預計劃,改善兒童行為與社交能力。
“他的狀況好多了,以前不愿意開口,現在偶爾還會主動和我們聊天,我們心里的石頭總算落了下來。”一位參與項目的孩子母親這樣說道。項目團隊入戶進行綜合評估并為其量身定制康復方案,通過精細動作訓練幫助提升其專注力和社交能力。
同時,項目持續強化家庭支持,開展個案咨詢、家長指導及親子活動,累計服務15名兒童,提供個案咨詢15次、開展小組活動13次,有效緩解家庭壓力,營造良好成長環境。
守護青春,從“心”啟航
“心有所向——青少年心理支持計劃項目”面向10~18歲面臨厭學拒學、情緒困擾、網絡依賴等挑戰的青少年及其家庭。項目通過分層介入,開展心理科普講座與深度個案管理,結合“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師”雙師模式,實施科學干預。
曾因厭學而長期居家的初中生小陳(化名),在項目介入后逐漸打開內心、重返課堂。通過心理咨詢師提供的情緒認知調節和社工開展的家庭溝通輔導,小陳不僅緩解了焦慮情緒,與父母的沖突也明顯減少。“孩子愿意跟我們交流了,也重新找到了學習的節奏。”小陳母親欣慰地表示。
項目還聯動周邊社區與學校,共同關注青少年家庭動態,建立信息協同機制,提供“心理咨詢+社工個案”協同服務。完成個別咨詢110次,服務11個家庭25名成員,成功幫助4名拒學青少年重返校園或適應校園生活,超過70%的參與家庭感受到親子關系改善,并有效化解2起心理危機。
便民無界,公益觸手可及
“公益市集——便民服務進社區項目”以居民需求為導向、能人資源為引擎、志愿服務為紐帶,構建起一個“來源于居民,扎根于社區,服務于鄰里”的公益生態圈。通過深挖社區“能人庫”,項目整合了專業能人、手藝達人、志愿骨干等多元力量。
項目成功舉辦6場活動,累計惠及居民2034人次,實現了便民服務“零距離”,其“接地氣、暖人心”的服務模式贏得了社區廣泛贊譽。
賦能“她”力量,重塑職業之路
“‘婦’能媽媽——女性自我能力提升計劃”面向全職媽媽群體,提供繪本講師、少兒花藝、家庭教育指導等多領域技能培訓。
全職媽媽張姐(化名)在長期居家育兒后渴望重返社會,卻苦于技能脫節、時間受限。通過項目“理論+實踐+心理”的課程體系,她系統學習了繪本講解與活動設計,順利取得技能合格證書,并在項目推薦下成為兼職繪本老師。她笑著說:“終于又能走出家門,有自己的事業和圈子,孩子也為我感到驕傲。”
該項目共系統指導62位學員,超90%獲得技能合格證書,已有13位學員像張姐一樣,與社區、教育機構達成兼職合作,實現靈活就業。項目不僅助力女性再就業,也推動親子閱讀與家庭教育的普及,為家庭與社區協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家的溫度,從和諧家庭關系開始
“舒適人生——和諧家庭關系促進項目”通過團體輔導與個案咨詢雙路徑,為關系緊張的家庭提供專業服務。
項目開展主題團輔3場,服務66人次,同時提供16次深度咨詢,成功調解多起因經濟糾紛、網絡成癮等引發的家庭矛盾,顯著提升服務對象的溝通與情緒管理能力,推動構建積極正向的家庭氛圍,為和諧家庭建設注入“心”力量。
食育未來,健康同行
“營養快樂家——親子健康同行計劃”以食育為核心,通過系列實踐活動帶領孩子與家長共同學習營養知識、制作健康餐食,走進農田感知食物本源。
項目不僅幫助孩子全面掌握健康飲食知識,更讓家長成為孩子食育的引導者和健康生活的傳播者。活動累計開展9次,覆蓋近300人次,有效促進了親子溝通,改善了家庭飲食習慣,讓健康意識扎根家庭、讓愛與營養同步成長。
唯亭街道首屆“草鞋·社”微公益項目切實回應了居民需求,構建起“資源整合、服務精準、響應高效”的社區公益新生態。目前,第二屆微公益服務項目已完成簽約,由6家社會組織承接7個項目。服務范圍拓展至老年人健康管理、兒童青少年志愿服務、社區樓道文化營造、流動女性賦能及新業態群體服務等多維度、前沿性需求。唯亭街道將持續深化“五社聯動”機制,擴大微公益覆蓋廣度與服務深度,助力建設溫暖、包容、幸福的現代化社區。
編輯 夷亭軒
2025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