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高校專利產業化率僅3.9%的現實,一座搭建于實驗室與市場之間的“橋梁”正試圖改變生物醫藥領域科研成果轉化的困境。全國高校生物醫藥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蘇州)(以下簡稱“蘇州生物醫藥分中心”)推出專業概念驗證服務,助力高校創新醫藥成果邁出產業轉化的關鍵一步。
一項新藥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通常需經歷10至15年時間、投入超10億美元,其中絕大多數項目折戟于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試驗的過渡階段——這一瓶頸被稱為“死亡谷”。產學研溝通不暢、專業技術轉移人才缺乏、早期項目驗證資金不足等因素,共同導致了大量科研成果滯留于論文和專利階段,未能走向市場造福患者。
蘇州生物醫藥分中心的概念驗證服務,正是彌合“價值斷層”、跨越“死亡谷”的“交接棒”,從“技術轉化+投資交易”雙維度切入,面向高校、科研院所等生物醫藥研發機構提供以早期生物醫藥管線交易為目標的技術服務,通過“概念分析-概念轉化-概念輔導”三大核心模塊,為早期項目提供全方位支持。
概念分析,是對早期生物醫藥管線的一種定量投研分析,包括了對早期生物醫藥管線的科學性研究(成藥性分析)、知識產權分析,以及里程碑式交易結構下的價值評估。必要時,需要進行驗證性實驗。概念轉化,即通過BioMatch等路演、商務談判等方式,幫助高校與潛在技術購買方,達成早期生物醫藥管線的里程碑式交易(或意向交易),協助簽署和管理《技術交易合同》(或《意向技術交易合同》)。概念輔導,則是在概念轉化達成意向交易的基礎上,協助項目團隊尋找合適的資金,并按約定開展相關補充性實驗的過程化管理工作。
蘇州生物醫藥分中心通過自建的概念團隊開展專業評估,為項目提供科學性、知識產權及市場價值的系統分析。同時提供概念驗證專項資金,資助早期關鍵驗證實驗。在權益保障方面,中心建立了相關的制度,規范操作流程,一方面增強科研人員的創業與市場意識,同時積極整合高校、企業、投資機構和CRO、CMO等全產業鏈資源,構建完整創新生態。
在概念分析后,中心委托第三方實驗機構開展補充驗證實驗,實驗周期不超過六個月,根據項目新穎程度和技術成熟度,每個項目可獲得最高50萬元的費用補助。這些分析報告和驗證結果將成為項目后續轉化方案、里程碑設定和技術交易的重要決策依據。
從科研成果到創新藥物,是一場漫長的“接力賽”。蘇州生物醫藥分中心的概念驗證服務,正成為接力棒上的重要一環,讓科研成果不再止步于論文和專利。截至目前,中心已為32家高校提供了概念驗證服務,累計入庫項目達192項,南京醫科大學、浙江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等高校的項目成為第一批支持對象,已獲得資金用于開展補充驗證實驗。多個完成驗證的項目已對接第三方基金和國內外藥企,正逐步走向產業化落地。
這不僅是一場科研與產業的雙向奔赴,更是一次對生物醫藥創新生態的系統重構。可以期待,在不遠的將來,這座架設在實驗室與市場之間的橋梁,將助推更多中國原研新藥破土而出。
編輯 唐曉雯
2025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