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實訓基地是蘇州工業園區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園區人社部門依托產業鏈、創新鏈布局人才鏈,圍繞園區623產業體系,已建設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26個公共實訓基地。近日,2025年蘇州工業園區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工作推進會召開,立足“做深做實技能人才培育”目標,基地運營評估標準進行全面升級。
當前,傳統型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創新發展,未來產業正進行前瞻性戰略布局,急需一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領域的高技能領軍人才,推動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應用,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如何讓公共實訓基地發揮“立交橋”效用,成為人才鏈接企業、企業鏈接產業的新紐帶?園區的實訓基地,正在用實踐書寫答案。
深融產學研
打通校企人才輸送“最后一公里”
“如果不來這里培訓,很多學生會選擇轉行,但在實訓基地經過一年期培養后,有約98%的學生畢業后都選擇留在這個行業。”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加工平臺培訓部部長曾春紅說。
自2012年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以來,該基地已累計培訓超7000人次,服務企業430余家,去年,該基地被評為優秀基地。基地依托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的納米加工平臺,整合先進設備和技術資源,面向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系統性培訓,以滿足園區半導體、集成電路、MEMS等產業對技術人才的需求。
“學校課本里的芯片知識太抽象,來到這里接觸到先進的設備儀器,我才能真正理解、消化課本上的知識。”崔奇在大三那年來到基地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培訓,作為??粕?,他深感幸運,“培訓三個月時間內,我就基本了解了碳化硅工藝全流程,一年培訓期滿后,我完全能‘無縫銜接’企業的生產研發需求。”崔奇的同學們完成培訓后都是企業眼里的“香餑餑”,畢業7年后,和崔奇同期培訓的15位同學全部扎根納米行業中。
納米技術人才公共實訓基地擁有開放的微納加工平臺,包含10000平方米的超凈環境和300多臺套設備,配備電子束光刻機、投影式光刻機、離子刻蝕系統、薄膜生長設備等尖端設備。與納米技術產業的相關企業協同構建課程體系,實現“培養—就業”全鏈條服務,每年向周邊企業輸送100余名高素質技術人才。
同時,基地構建全方位公益培訓體系,通過“納米科技前沿論壇”“微納加工技術員培訓”等公益培訓活動,涵蓋技術研討、技能競賽、職業素養等多元主題的培訓。年公益培訓超1000人次,配套實訓平臺促進產學研對接。
蘇州工業園區電子商務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中心也構建了“教學—實訓—就業”全鏈條服務體系,通過公益性質青年夜校,為跨境電商專業學生、零基礎創業人群搭建就業橋梁。去年以來,已開展20多場跨境電商相關培訓,累計線上、線下學員近5000人次。
電子商務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中心由城市重建和園區電商協會聯合打造,直面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痛點,為企業培養能夠快速上手的產業人才。“我們和職業技術學校合作,圍繞跨境電商產業營銷、投流等各個環節,以亞馬遜等頭部電商平臺為教學實例,聚焦AI賦能等前沿話題,邀請企業家、法律顧問等為學生們講解專業、前沿的行業干貨。”城市重建招商經理王勰介紹說,實訓分為理論和實操兩個板塊,實訓現場同樣也是“人才雙選會”,企業發布崗位需求,學員可直接投遞簡歷。
精耕服務鏈
打造資源協同“共享空間”
蘇州上海大學創新中心是今年唯一獲批生物醫藥方向的園區公共實訓基地,基地面向作為園區“一號產業”的生物醫藥產業全鏈路助力人才成長,全方位助力企業孵化與成長。“從基層員工到高層管理人員,我們為生物醫藥企業多層級崗位量身定制了培訓課程。”蘇州上海大學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孫寶玉介紹,中心構建了系統化課程體系,包括質量負責人、管理者代表、內審員、檢驗檢測員等多個方向,動態優化培訓內容,顯著提升人才與產業需求的匹配度,已累計向200多名學員辦法技能證書,參與培訓學員超2000人次。
針對企業需求開展人才培訓只是一方面,創新中心更為園區的生物醫藥企業提供了從企業注冊,到概念驗證與融資,再到測試研發的全鏈路服務,給企業提供設備設施與辦公研發場地,顯著減少企業的初創成本。孫寶玉舉例說,傳統模式下,初創的醫療器械企業需要花費大量資金搭建GPM廠房和購買設備,至少需要融資1000萬元,而在公共實訓基地的“共享空間”后,僅需一兩百萬元就能邁出第一步。在聯東U谷,創新中心搭建了10000平方米的“共享空間”,涵蓋中試平臺、研發平臺、小試車間等,企業可以“共享”萬級和十萬級GPM廠房,大大節省初創成本。目前有60多家企業在此孵化。
據介紹,創新中心獲得了醫療器械裝配工、醫用材料產品生產工兩個新工種的國家標準制定授權,正在緊鑼密鼓開展起草工作。“標準是產業的‘通用語言’,通過國家標準銜接培訓內容與崗位需求,企業用人就有了‘刻度尺’,人才成長有了‘路線圖’。”孫寶玉表示,未來,創新中心將緊抓標準制定的優勢,根據國家標準完善相應工種的培訓體系,開發相適應的培訓題庫,助力相關人才高效成長。
蘇州工業園區電子商務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中心也同樣為企業搭建了“一站式服務平臺”,向企業開放知識產權、涉外法律、稅務等的咨詢窗口。針對企業“拓市場、解難題”的需求,基地不定期舉辦沙龍、研討會等,聚焦知識產權、投融資、跨境支付等企業最關心的主題,拉通政府、平臺、供應鏈資源。“我們在平時和跨境電商企業的深度交流中,發現企業在政策端、市場端的痛點難點,匯總整理并開展有針對性的研討會,切實解決企業問題。”王勰說。
聚力產業圈
構建產才適配“精準生態”
在蘇州工業園區納米技術人才公共實訓基地的超凈間,來自不同企業的技術人員正在各個儀器前忙碌著。“這里很多都是我的同班同學或是學長、學弟,上學的時候我們在這里培訓,現在大家在不同企業中從事相關工作,但我們又能聚在這個超凈間里。”崔奇和他的同學們好像從未分別,這個公共實訓基地將園區納米技術產業的“朋友圈”不斷擴大,企業間的技術協作與資源共享更加緊密。
“我們本身就有為周邊企業培養人才的社會責任,希望能將產業人才留在蘇州、留在園區。對于中小型科技型企業,我們不僅提供設備,還提供產業人才,最終希望這些企業能夠扎根園區,為園區的產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曾春紅說。
電子商務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中心則以生態化服務構建跨境產業“引力場”?;匾劳心习缎碌乜缇畴娚坍a業園,一方面健全產業園服務生態,為電商平臺、企業、政府搭建交流橋梁,另一方面也借助產業園空間生態、創新生態資源,利用跨境電商選品中心、跨境電商賣家俱樂部等創新形態,幫助企業拓展海外訂單,精準解決蘇州跨境電商企業出海的困難和需求。
蘇州工業園區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加快構建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數量眾多的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后續,園區將按照“一產業鏈一培訓基地”的目標穩步推進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建設,面向社會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實訓、技能競賽訓練,構建覆蓋全產業鏈、全職業生涯的技能開發體系。
今年,基地運營評估標準全面升級。調整后的評估體系更注重培訓實效,以公益性培訓細化,推動“公益普惠”與“產業對接”深度融合;評估體系強化了實訓基地管理,通過梯度化評分規則、精細化資料要求,強化過程管控與動態激勵;此外還聚焦能效,優化評估權重、新增社會化培訓量指標,引導資源向核心功能傾斜。
此次修訂不僅是提質增效的具體舉措,更釋放出園區推動實訓基地從“有”向“優”、從“規模”向“效能”轉型的鮮明信號。未來,園區人社局將以標準為杠桿,深化人才培養機制創新,著力構建更加精準對接產業前沿、深度服務發展需求的技能人才新生態,為蘇州工業園區加速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源源不斷地鍛造和輸送高素質的技能生力軍。